夜讀|跌宕、高光、難過與驚喜——略談克萊默的奏鳴曲音樂會
2023-07-10 22:11:33來源:新民晚報
堪稱俄派典范的一手超絕技巧,是克萊默縱橫現代與冷僻作品的根底。
2023年6月28日,小提琴家克萊默(Gidon Kremer)攜手鋼琴家奧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在上海音樂廳演出了一場曲目豐厚的音樂會。演出以洛博達為獨奏小提琴而作的《安魂曲》開場,然后演奏莫扎特《降B大調奏鳴曲》K.454和魏因伯格《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下半場是布索尼改編巴赫的《恰空》(鋼琴獨奏)和布索尼《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資料圖】
76歲的克萊默帶來這么重的曲目,或多或少,是有點創作奇跡的意圖在其中了。結果究竟如何呢?聽后,將這場音樂會聽感總結為四點:跌宕、難過、高光與驚喜,基本各占四分之一的分量。先說跌宕,克萊默這次曲目是現代、古典與后浪漫派(布索尼)的三部分,演奏有平地、谷底與山峰般的差別,可謂跌宕起伏。
堪稱俄派典范的一手超絕技巧,是克萊默縱橫現代與冷僻作品的根底。昨晚的《安魂曲》中,小提琴家的音準呈現雖無復高峰期的犀利與高度集中,但也仍舊可靠。尤其是表現作品的復調構思,還是很有把握的。雖不能像他的巴赫無伴奏錄音中那么驚艷,但演奏也沒有頹勢。在此基礎之上,勾勒現代作品獨特的聲音色彩,進而塑造整體意境,他還是他。
一曲終了,掌聲雷動。正當我以為他今晚的奇跡挑戰之旅要順理成章走向勝利時,莫扎特的演奏直接落到谷底。由此進入當晚的演奏第二個核心的聽感——難過,聽到克萊默呈現這樣的演奏,真的讓人免不了地難過。
原本他演奏莫扎特既遠離傳統風格的典雅和感官美的追求,也避開新派的復古風格演奏所帶來的輕弓壓,無揉音的路子。印象中,克萊默的莫扎特總是果敢而瀟灑的。昨晚,小提琴家首先讓我意外之處,就是他的演奏選擇了類似輕弓壓的方式,音響細而薄,力度整體較弱。繼而在不少樂段,小提琴的形象是真的“弱”了。
越輕柔的演奏,就越要提煉出內在的分量,由此也就需要鋼鐵般的控制力,這是俄派技巧觀念的核心之一??巳R默以往的演奏,乍聽“細弱”之筆不少,但往往越是如此,內在的韌勁就越凸顯???8日晚的演奏,力度表現不時有虛弱感,某些細節的分量出不來。那似乎想要淡然之中見精深的路子,也只實現了偏淡的一方面。音準的問題也不時在細節中浮現。
經歷難過的時刻,迎來意想不到的高光,在布索尼的《第二號奏鳴曲》中,我們熟悉的特立獨行的克萊默大師又回來了。對于該作宏大的結構,克萊默展現出高屋建瓴的大師眼光,四個樂章,半個多小時的作品聽下來,一點不覺得長。因為小提琴家既充分發掘不同段落的內涵,又讓各部分彼此的連貫有著文藝層面的舒展、暢闊。淡然之中見精深的追求,在莫扎特中錯失,卻在此處成就,感人至深。
克萊默沒有強化旋律的起伏,卻將樂句的表達性,塑造得仿佛出自杰出歌唱家之喉那么自然。音準、弓子的控制,色彩的塑造,這些讓怪杰終成一代大師的技藝成就,再次被喚醒。
聽者再次意識到,克萊默雖不以音色美聞名,某些演繹甚至特意回避美聲,但他發掘音色表現之含金量的手法,仍是當代頂尖。正如布索尼的作品中,他竟奏出如此既節制,又憂郁的音響。揉弦不濃,卻非常有韻味,層次豐富,快慢隨心。換弓偶爾不像過去那么無痕,但勾勒旋律線條的歌唱與頓挫,仍是實實在在的大師手筆??巳R默盛年時,曾被人拿來同西蓋蒂類比。當時并不合適,昨晚他某些時刻的演奏卻真的讓我想到那位巨匠的后期。
哪怕到了藝術生命的如此高齡,克萊默依舊體現出,他經常不追求音色美是一回事,可建立整體的音響構思,他的演奏依然能成為當下揉弦“時斷時續”的一面照妖鏡。同樣,在把握第二樂章的犀利節奏上,大師的控制力也一如既往。終曲有一段把位連續爬升之后的高潮出現失誤,但在整體的音樂表現中,已不足介意了。
末了談談驚喜。首先是鋼琴家奧索金斯,他真正彈出了布索尼改編曲的超技魅力。當然,最后的驚喜還是來自克萊默。加演收結于舒伯特的歌曲《你是安寧》的改編曲,我們聽到一種沙啞而又朦朧的揉指效果(朦朧并非不準),小提琴家將這首歌表現得如同內心獨語。(張可駒)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