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本來的樣子,便很美好
2023-07-11 13:06:10來源:新民晚報
(資料圖)
上周,在新民晚報融媒體小記者成長營充當“客座老師”。文科生要給十多歲的孩子們講人工智能的故事,縱是跑了這么多年科技新聞,心里仍有些沒底。于是,我給課件擬了一個假想的題目:當人工智能大會遇上人工智能記者,并在課上幾次三番地搞起了現場調查:你覺得,人工智能會取代記者嗎?欣慰的是,臨近尾聲,再次提出這問題時,選“不會”的孩子占了絕對多數。
又問為什么。許是給孩子們分享的大模型寫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消息著實有些無趣,這個環節,他們給的理由大多是機器寫的稿子“沒感情”“不好玩”。再追問還有沒有別的,便無人舉手了。其實,記者的工作不全部是,甚至主要不是寫稿,在此之前的大量時間和工夫是花在了采訪上,以及采訪過程中所需要的案頭準備、現場提問、調查論證等等。而這些關于新聞事實的調查和探究,并不是AI擅長的海量數據提取、分析或挖掘。講完這些,聽眾的眼神有些懵懂。十多歲的孩子,怎會知道調查性報道,怎能理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周末回母?!俺潆姟?,不期然又圍觀了一場關于記者的辯論,辯題是:這個年代,新聞還需要在大學花4年的時間學習嗎?正方觀點:學新聞、干新聞,能獲得快速成長,讓孩子可以獨立冷靜地觀察世界;反方觀點:新聞專業就業前景堪憂,不想讓孩子再吃苦。辯論雙方都是富有經驗的媒體從業者,誰也沒有要爭出個是非曲直,其實都是在參與“新媒體趨勢沙龍”的某個交流環節。而我,聽著聽著,忽然想起兩天前的小記者課堂,將來的小孩子,會因為什么而萌生成為一名記者的夢想呢?或許,那天我真正該追問的是,你們想當記者嗎?你眼中的記者,本來是一份怎樣的職業?
這幾日,安化路邊一場即興的提琴表演,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平常的夏夜,簡陋的門面房,沒有排練過的專業提琴手,上街沿三三兩兩席地而坐的路人,并不明亮的路燈與月光,摸摸索索進來的旋律,觀眾與舞臺之間如常過往的車……有評論感慨“這很上?!?,這般美好的夏夜發生在上海,如此自然,如此貼切。但其實,換個城市背景,若是發生在杭州、成都、廣州、廈門、青島,不也很好?這便是音樂本來的樣子,分享本來的樣子,城市本來的樣子。無需修飾,也不用升華。很多時候很多事,本來的樣子,便很美好。無他。
董純蕾/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