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古鎮,如何拒絕“千鎮一面”?
2023-07-11 16:58:05來源:新民晚報
位于閔行區浦江鎮中東部的召稼樓古鎮,是上海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孕育了城隍文化、治水文化,至今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筑,以及相互關聯的街巷、橋梁和水系。目前,擁有800年歷史的召稼樓正進入新一輪改造。
但如何避免“千鎮一面”“千篇一律”,在改造更新中真正彰顯古鎮文化、生態、旅游等特色,是當下傳統古鎮在城市更新中亟待破解“文旅效應和共贏格局”的難題。閔行區浦江鎮黨委書記陶興煒,趕在改造前不僅帶隊調研了召稼樓古鎮,而且實地走訪了青浦區朱家角古鎮、松江區泗涇古鎮,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詳細了解了古鎮現狀。深入一線,傾聽“真民意”,掌握“真情況”,對癥下藥,拿出“真對策”。
對此,他介紹道:“召稼樓‘城中村’的改造項目,采用閔行區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入、社會企業合作開發的改造方式,將‘城中村’改造與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廊道建設等緊密結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古鎮更新將進一步重塑城市空間、釋放發展潛力、改善民生福祉,從而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以更優的供給服務人民?!?/p>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審古疲勞”已然出現
在調研中,陶興煒發現,隨著古鎮發展進入快車道,一些具有共性的難點堵點問題,也影響制約著古鎮持續高質量地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游客的感受度。
首先是古鎮不古。一是部分建筑沒有“修舊如舊”,人為打造痕跡明顯,與古鎮風格不符;商業步行街、店鋪式樣、店鋪陳設、店鋪商品等缺乏古韻意境,與文化內涵聯系不大。二是居民需要部分或整體搬遷,但如何防止一些優秀的民間習俗流失,要有針對性地做好保護傳承工作,需給予高度重視。如召稼樓古鎮隨著商戶搬遷,農耕文化、老字號年貨食集、滬劇文化等的傳承發揚面臨挑戰。
其次是古鎮不便。一方面,古鎮傳統基建對現代生活缺乏免疫力,工農業、服務業和居民生活等產生的污染無法及時代謝排出;另一方面,公共配套不齊全,采光、通風、消防、衛生設備等與現代化生活要求存在一定程度地脫節,無法滿足居民現有需求。
調研組了解到,在古鎮更新以前,原有自然河道被填埋、侵占,小商販集聚,亂搭亂建等情況普遍,社會治安、消防安全隱患等問題較為突出,雖經政府整治有了一定改善,但治標不治本。當地村民仍普遍希望早日動遷安置,徹底改變環境“臟、亂、差”,居住配套“遠、少、舊”等現狀。陶興煒說:“如何讓當地村民安居,提高他們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是檢驗古鎮更新效果的一項硬指標?!?/p>
最后是古鎮不特。雖然古鎮各有文化底蘊,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因游客喜好導向,再加上風貌保護內涵與品牌開發、創意設計等高端產業融合不足等因素,古鎮項目逐漸趨于同質化,形成不了差異化競爭。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1%的游客認為小吃美食是古鎮吸引因素之一。然而,各家古鎮小吃種類大多為粽子、湯包、臭豆腐等品種,同質化傾向明顯。在調研游客對古鎮特色的看法時,只有7%的人認為古鎮特色鮮明,47%的人認為古鎮基本都一樣,已然出現“審古疲勞”。
以更新重塑古鎮“生命力”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感受到,古鎮在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通過深挖本區域文化旅游特色,積極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形成多贏格局、提供優質特色服務、完善營運模式等方面需進一步探索?!碧张d煒介紹道,調研組為此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堅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實現多元主體利益共贏。古鎮在更新過程中,要以人民群眾宜居安居為根本,聚焦房屋綜合改造、公共設施配套等方面,完善居住、安全、商業等基本功能,健全完善旅游、娛樂、休閑等功能。要以實現各方互利共生為目標,通過投資、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利用古建修繕活化、生態環境整治、古鎮空間織補、產業導入運營等手段,提升游客感受體驗,提效古鎮消費場景,提高城市服務水平。
二是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將特色文化轉化為文旅發展強勁動能。以更好傳承地域文化為支撐,在突出歷史古建原貌與多樣性,最大程度保留古鎮生活方式、業態、風俗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和提升文化品質,注重文化延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更好發展文旅品牌為導向,立足古鎮特色文化,著力打造文旅新亮點,培育文旅消費新增長點,實現“以文促旅、以旅養文”的聯動效應。
三是堅持更新與運營的獨特性為核心競爭力,持續產生吸引力和經濟社會效益。以構建更新特色為關鍵,通過科學業態規劃與政策引導,進一步優化資源布局,迭代特色項目,升級宣傳推廣,發揮自身優勢的溢出帶動效應,促進形成差異化競爭的良好局面。以優化運營機制為突破,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古鎮產業項目的投資運營,通過靈活的市場化機制實現取長補短、錯峰發展,提升各個環節文旅資源的市場響應能力,推動文旅要素自主高效流轉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新民晚報記者 王軍
標簽: